再添“關鍵一橫”!2024年12月11日15時,國家重大工程黃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車,粵港澳大灣區跨江跨海通道再次“上新”。該項目起于珠海市平沙鎮,終于江門市臺山市斗山鎮,全長約31公里,是繼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之后大灣區又一跨海通道重大工程。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在國家政策層面的持續發力下,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加速,規則機制“軟聯通”提質,灣區居民“心聯通”進一步加深。黃茅??绾Mǖ赖拈_通有何重要意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哪些亮點?記者采訪了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陳廣漢、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副教授劉明偉。 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 助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新增長動力源 記者:近年來,從港珠澳大橋到深中通道,再到黃茅海跨海通道,相繼開通。黃茅??绾Mǖ篱_通對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有何特殊意義? 陳廣漢:在區域經濟發展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交通基礎設施具有重要的引領和促進作用。加快基礎設施“硬聯通”,目標就是大灣區城市之間實現“1小時”生活圈,大灣區城市與廣東省其他地級市實現2小時通達,與周邊省份的省會城市實現3小時通達。 目前在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有6條跨江跨海通道建成通車,分別是1997年通車的虎門大橋、2008年通車的黃埔大橋、2018年通車的港珠澳大橋、2019年通車的南沙大橋、2024年通車的深中通道和黃茅海跨海通道。此外還有多條通道正在建設。 黃茅??绾Mǖ篱_通后,將拉近江門、陽江等地與港澳等地的距離,為粵西地區融入大灣區核心圈提供了更便利的通道,有助于實現大灣區經濟發展向粵西和沿海地區輻射,對于加快廣東沿海經濟帶建設也具有重要意義。 劉明偉:從港珠澳大橋到深中通道再到黃茅??绾Mǖ溃瑥膰F干線、城際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的覆蓋,再到世界級的機場群的建成,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不斷加速,推動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速度、質量都得到提升。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的GDP從2018年的10.8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超過14萬億元。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大、人口流入多、產業結構好,但內部也存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珠江口西岸城市與東岸城市存在一定差距。黃茅海跨海通道的開通,能夠提升珠海與江門等地的交通便捷性,加快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為珠江口西岸乃至粵西產業升級、文旅發展等帶來更多來自港澳的“超級流量”,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新增長動力源。 規則制度深化銜接 優質生活圈宜居宜業 雙向奔赴共同書寫新篇章 記者: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雙向奔赴如何體現? 陳廣漢:“一國兩制”是粵港澳大灣區最為重要的特征,也是最為重要的優勢。大灣區的內地城市可以充分利用香港、澳門的自由港制度、國際商務網絡、國際金融貿易中心的地位和體制,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吸引外資,開展國際貿易和投資;香港、澳門也可以利用內地城市的資源、人才和市場的優勢,拓展經濟腹地,提升國際競爭力。 位于廣東珠海南端、與澳門一水之隔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被中央賦予“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的重要定位。2021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發布《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3年多來,愈加深入的交融正是“一國兩制”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的生動書寫。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立足粵澳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圍繞澳門“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將中醫藥大健康、高新技術產業、現代金融業、會展商貿及文化體育產業作為主攻方向,打造促進澳門產業適度多元化發展的新平臺。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澳門長遠發展注入新動力。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成立3年多來,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琴澳一體化水平逐步提升,對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彰顯?!鞍拈T+橫琴”正在成為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示范、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高地、實現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平臺。 記者: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在大灣區一體化發展中發揮了什么作用? 陳廣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要構建極點帶動、軸帶支撐網絡化空間格局,強調發揮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強強聯合的引領帶動作用。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三個極點之一,澳門-珠海的發展至關重要,橫琴又是珠澳發展的重心。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為澳門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了重要戰略支點,有利于充分挖掘粵港澳大灣區制度創新潛力,用足用好澳門自由港和珠海經濟特區的有利因素,加快提升澳門經濟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有力支撐“澳門-珠?!睒O點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引領作用,加快珠江西岸地區發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高地,輻射帶動粵西和廣東沿海經濟帶的發展。 劉明偉: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成立,掀開了琴澳一體化發展的新篇章。近年來,一體化發展明顯提速,優質生活圈讓居民宜居宜業。截至2024年10月底,澳企總數達6521戶,較合作區成立時增長40.6%;在合作區生活居住的澳門居民16863人,就業人數5297人,同比分別增長17.1%和6.4%。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就是以精準思維統攬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全局,以繡花功夫建設一個深度合作區來帶活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新發展,實現“小切口大變化”,發揮支點撬動效應,為大灣區的進一步融合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增長源。 從藍圖逐漸變為實景 一個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在南海之濱拔節生長 記者: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了哪些成果?與國際一流灣區相比,目前應在哪些方面發力? 陳廣漢: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實施以來,粵港澳大灣區不斷實現路相通、城相融、心相連,一個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在南海之濱拔節生長。 “硬聯通”不斷推進和優化。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實現港澳與內地高鐵和城市軌道交通的無縫對接,推動灣區內地機場、港口等重大基礎設施協同發展。不斷升級和優化港澳與內地口岸通關設施,大灣區“硬聯通”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要素高效便捷流通。 “軟聯通”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加快銜接。隨著大灣區內地城市同城化發展,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體制對接和一體化在加快。同時,灣區內地城市不斷推動營商環境與香港、澳門對接,為企業提供更加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為港澳居民在內地工作、學習、養老提供居民待遇。大灣區跨境理財通、醫療互聯互通,呈現出雙向交流和融合發展的趨勢。這一系列舉措也讓粵港澳三地居民不斷加深“心聯通”。 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區域協同創新能力提升。廣東省新質生產力發展布局早、速度快、總量大、體系相對完整,粵港澳大灣區新質生產力發展集群程度高,在人工智能、數字經濟、新能源產業等方面重點發力,產生了一批有影響力的企業。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成效顯著,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百強科技集群中,“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五年位居全球第二位。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目前粵港澳三地科技合作日漸深化,數據、資金、人才等要素加速流動,大灣區科創實力和吸引力不斷增強。在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粵港澳大灣區應不斷深化體制機制、要素資源、平臺項目等方面的合作,在核心技術和關鍵領域取得進一步突破。 劉明偉: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專利實力躋身全球四大灣區前列,是經濟發展質量最高、最具“含金量”的地區之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條件和產業發展綜合優勢,這里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空間巨大,廣闊的市場也蘊含著更大的可能。隨著改革創新的動能持續釋放,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一體化建設逐步深入,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正加速優化構建。 5年多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從一張藍圖逐漸變為實景。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中,粵港澳大灣區正在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著力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著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方面探索前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世界影響的國際一流灣區蹄疾步穩、前景廣闊。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南粵清風